深度解析养殖水体底质恶化对小龙虾的影响及处理要点

一.养殖池塘以水为基础,底泥环境的状况会影响水体,池塘底部保持一定厚度的底泥不仅可以为水体提供营养,而且还能为众多底栖生物和微生物提供栖息场所,但是在一段时间的养殖后,池塘会产生剩余残饵、动物粪便、尸体等沉积池底,是底质恶化产生有害物质,抑制水产养殖动物的生长发育。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底质,保持池塘生态系统平衡,水质各项指标稳定并符合渔业用水标准,营造一个稳定优良的水环境,促进水产动物生长发育的过程。

二.底质破坏的三大元凶。

1.外援输入:主要是饲料、排泄物以及药物的输入,是养殖池塘底质有机质的主要来源。氮、磷吸收利用率小,而沉积于池塘底部占的比例较大导致浪费和污染。

2.内源输入:内源输入主要是通过池塘内部系统浮游动植物以及藻类尸体的沉降。由于养殖时间不断增加,池塘水体环境污染日益恶化,水体富集营养化导致养殖池塘中大量的细菌、病毒等有害微生物开始迅速繁殖,为池塘疾病的爆发构成巨大威胁。

3.本底污染:原油池塘本身的污染。

三.地质恶化在水质中的表现。

1.缺氧:池塘底部有机质的大量积累,异养细菌数量随之增加,例如养殖体中有机质的沉淀均导致氨化细菌的剧增,经过微生物的代谢将有害物质分解,消耗大量氧气,使底部溶解氧浓度明显降低。

2.水质酸化:底质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分解有机质不彻底,中间产生各种有机酸和无机酸,导致底质和水体酸化。

3.池塘底部的有机质分解产生大量有毒的中间产物,如氨氮、亚硝酸盐、低级胺类、有机酸、硫化氢等。

四.池塘底质恶化水质的表现。

1.开增氧机时,产生的泡沫不易散开或者泡沫发黄、发黑、并闻到臭味。

2.池角泡沫发黄、漂浮物发黑、池水分层及水色不一致。

3.池面出现“水华”,水变浓稠,风吹过水面只出现细密的水纹。

4.水体PH早、晚基本无变化。

5.清晨在阳光的照射下,池底冒气泡或有“烟雾”上升。

五.处理要点。

1.养殖前期池塘修复。

①.清塘:池塘排净水,必须将塘底晒干至龟裂,也可将表层淤泥冲洗干净再晒塘。

②.生石灰清塘:杀死绝大部分生物,澄清水质,使悬浮的胶状有机质沉淀。可改变淤泥结构,加速有机质分解,提高池水肥度,缓冲PH。钙本身就是重要营养元素,直接起到施肥作用。

③.漂白粉清塘:能杀死有害动物以及致病的病原体及其休眠孢子等。对病菌及寄生虫的杀灭效果大于生石灰。用量少,毒力消失快。

④.酸性底质,选用生石灰;碱性底质,选用漂白粉。

2.化学处理法:通过投加含养量高的化合物,补充底泥有机物分解所需的氧,减少硫化氢、NH3等厌氧代谢物的生成。

①.硝酸盐。②.铝盐。③石灰、臭氧。

3.物理处理法:通过人工曝气、破坏分层等方法提高底层水体的溶解氧含量和水体温度,加速水体和底泥中污染物的降解,以去除污染。

4.生物处理法:利用植物和微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等来吸收或降解存在于环境中的有害物质,以降低或消除其毒性。

六:底改的目的。

底改就是为了降低底部有机质耗氧及有害物质对养殖品种的影响,从而保证水质的平衡和稳定。不同的养殖阶段或者不同底部条件的池塘,底改的方法不同,底改最终是要适合养殖对象的生存,起到维护水体生态平衡和稳定。

七:常见的误区。

1.以为撒了改底药物就能得到期望的水质。

2.盲目的使用改底产品,并不清楚所用的改底药物对水生生态系统是破坏还是修复。

八.判断水质好坏的标准。

1.有益藻:自然水体中既有有益藻也有有害藻,要让有益藻成为优势种群,除了适当的补充藻种以外,还应该添加其所需的专用肥料。

判断标准:水色、水体指标(溶解氧、PH)、透明度。

2.生物量:通过藻、肥、菌的平衡。要使藻类生态相对稳定,每天被藻类消费的物质必须稳定供应;同时,每天生长出来的藻类也必须被相应的消费,才能保持池塘中藻类密度和活性的相对稳定。

3.生物活性。

4.稳定性。

深度解析养殖水体底质恶化对小龙虾的影响及处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