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田洋“收虾季” | 养殖户抱团发展,虾儿跳、人欢笑

凌晨5点的牛田洋,天蒙蒙亮,晨风徐徐吹过,几只白鹭飞过河塘、停驻在岸边。随着一家家养殖户拉闸门打开,朴实勤俭的牛田洋人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汕头市金平区牛田洋及周边地区一带盛产南美白对虾,每年的农历五月份到十月份正是“收虾季”。夏日的一天,记者来到位于鮀莲街道的大发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探访这里无公害养虾、规模化收虾的发展“新模式”,与“收虾人”来个“亲密接触”。

正是收虾旺季,记者看到,一大群女村民顶着晨曦,早早来到这里应聘大发公司的“去虾头工”。“去虾头”是对虾出口前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大发公司总经理林闻藩介绍,这段时间以来,每天多时要雇用近百人,少时也要五六十人,熟练工每天多的能剥虾头四五百斤,收入两三百元。“也算是给赋闲在家的周边村民解决就业问题吧。”林闻藩笑说。

从今年的“收虾季”开始,大发公司便与本地有实力的水产品进出口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大发”向周边养殖户统一收购白对虾,经过去虾头、分类、冷冻、运输入库后,由水产品进出口公司销往世界各地。据介绍,这一新模式启动近一个月来,“大发”平均每日收购到的白对虾3万斤左右,最高单日达到4.8万斤,不仅牛田洋周边的养殖户乐意把虾送到这里来,连潮阳甚至揭阳等地的养殖户也闻讯而至。

“有次朋友去欧洲出差,居然在当地吃到牛田洋的虾,证明我们的水产品质量好,国际市场认知度高。”林闻藩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如何让质量好的牛田洋虾蟹能够走得更远?林闻藩有思考、有行动,他向记者讲述自己集中收购处理对虾的初衷:以往,很多养殖散户自行处理对虾,散卖给冷冻厂,单冷藏运输来说,成本就高许多;如今,采取集中向养殖户收购的模式,以抱团发展的规模化来降低对虾的处理、运输成本,让养殖户们获益更多。

“要想养好虾,首先养好水。”林闻藩说,对虾的养殖周期一般60天便可收成,而水便成了至关重要的一环——由于外水有不稳定因素,虾塘的水一般采取“外封闭内循环”方式。每年岁末,养殖户们将河塘中的水抽干,晒池,然后杀毒杀菌,来年初的时候再进水,添加藻类、有益菌,并且每日保持20小时以上开动增氧机,以保持水体健康,养出质量好的虾。

为保证水体质量及提高对虾成活率,林闻藩邀请厦门大学水产养殖教授陈炎兴坐镇大发公司,专门设立实验室,研究并自主生产有利于水产养殖的EM菌,并免费提供给周边养殖户。养殖散户柯先生高兴地说:“以往养虾需从药厂买菌,现在林总这就有得拿,有时遇到养殖上的难题也可以来咨询陈教授,为我们养殖户解决了大问题。”因为专业探索,让林闻藩成了这一带的养虾领军人;也是这股无私大爱的精神,让牛田洋的“养虾传统”得以代代相传,发展壮大。

下午五时许,去虾头工们结束了一天的辛劳,晃晃悠悠地踏上归家的路;池塘边,养殖户们有的在撒料,有的撑着竹排细细观察放在水底下的网兜收获。夕阳暖暖地照在河塘,照在田野,牛田洋一片静谧安详。

本报记者 陈若萱

实习生 卢晓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