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看哭了多少水产人!八年蹉跎水产梦,南下北归,紫气东来……

《当代水产》杂志社独家报道:

作者 |浙江澳凌 郑海地

来源 |腾氏水产商务网-当代水产杂志社

十二年前,走进华农,与水产结缘,那时候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也想不到自己会沿水产走的那么久,那么远;八年前毕业,我背着行囊到南粤,我没有想到自己足迹会遍布华南;五年前,北归华中,准备打一场持久战,却又没有想到我会再次离家远行;半年前,东临太湖,我不知道在未来下一站是哪里,但是肯定要在这里先写下属于自己的篇章。

高老师说“生活不应只有眼前的苟且,还要有诗和远方”。当年我的目标是做一个文字工作者或者律师,就算做销售,签约也应该是在咖啡厅里。但是我还是没有舍得放弃自己最熟悉的——水产。八年下来,从青涩到稳重,从理论到实用,从清瘦到肥胖,从追求梦想的生活到生活的梦想……这几年,我没有苟且,也没有诗篇,但总算有远方,一直向着更远的远方。

南与虾的故事

我清楚地记得2009年6月30日,水淹江城,出租车绕了三个小时,我总算及时赶到武昌站,怀揣300元到了惠州澳华。原本是要做销售的,可是阴差阳错的到了集团研发中心待了几个月,也正是因为这几个月,注定了我将来不一样的路。

去研发基地前,我工作导师之一邓博士带我见了王平川董事长(当时任集团总裁)。王总问了我很多,我现在都回忆不起来了,但有一点我印象非常深刻——问我有没有什么要求和难处。我说没有,因为我的性格就是在做出成果前不提任何要求的。也正是王总的关怀,让我不管在多么困难情况下都坚持了下去。事实上,后来见了太多的公司和人,老板如此关怀一线员工的真的不多。

汕尾,有个镇子的岩壁上中央一领导关于鲍鱼的题词如今依然鲜艳,但那时鲍鱼经历连续几年的病毒肆虐的惨痛,大部分鲍鱼场都闲置了。而我就在一个鲍鱼场里做虾安康终试实验。如今澳华的虾安康在粤东地区卖的非常好,看来也是缘分的注定吧。

养了三个多月的虾,21个池竟然都成功了。那时自己沾沾自喜的想:周围很多老虾工成功率都不到40%,看来自己书没有白读。后来发现,虽然自己做的是科学一点,但事实上自己不懂得太多,算是没有入门,只是认真和用了神器“虾安康”而已。

那几个月,偏僻到近乎封闭式的捷胜鲍鱼场,我竟然慢慢的能听懂一些粤语,习惯了酱油拌青菜,但是我至今不习惯不去鳞片和内脏烧的海鱼。那几个月读的书和吃的老干妈一样多,后来几年我都不吃老干妈。

这篇文章看哭了多少水产人!八年蹉跎水产梦,南下北归,紫气东来……

雨中捷胜鲍鱼场一角

2009年底,集团组建苗种公司,再一次被借用,而这一次借用,再也没有归还,在虾苗版块一待就是三年。第二次踏上湛江这个海滨城市,也从此和这个城市结下不解之缘。

近乎垦荒式的改造一个废弃了很久的苗场,在那里,学会了很多的技能和生存本领,一生受用。没日没夜地赶进度改造,累了就步行40米去海边,呷着啤酒听陈师傅和何师傅讲他们的江湖传奇,分享人生和工作经验,后来手机掉了几次,如今竟联系不上他们了。而后又参与了两个场的改造,并看着一个场一砖一瓦地建起来。如今,给我一块土地,我可以半小时内做出一个虾苗场的功能布局和设计规划。

那时人精瘦,精力好,每天工作16个小时也没问题,所有的技术员也愿意教我,公司杜总也给了我很多机会,从2010年4~8月,我摸索出了一套生态无抗育苗办法,独立生产操作,保持了较高的成功率和孵化率。那时候,杜总一直告诉我:很多事自己不一定都要亲自做,但一定要知道怎么做。一辈子受用的一句话。

这篇文章看哭了多少水产人!八年蹉跎水产梦,南下北归,紫气东来……

青涩的我在湛江某镇的海边

以前我总是苦恼自己太瘦,2011年“机会”终于来了。那时我开始单独管一个场的所有事物,还要亲自操作生产,还要跑客户做服务。4-5月份水温上升,细菌病毒寄生虫大量滋生,藻类毒素是平时的几倍,生产异常艰难,只要在场内,一天有16小时以上在车间,两个月的极度睡眠缺乏,生活极度不规律和摄食大量泡面啤酒,让体重急速上升,一口气暴增50斤,至今降不下来。

8月集团给了我更大的机会,开始全面负责公司的生产技术,从此真正的开始足迹遍布华南。那时候不懂规划,不懂聚焦,有时也因人员缺乏,跨度非常大。曾经多少次,星光下从湛江海边的小渔村出发,跨1400公里到福建,那时候技术不甚熟练,怕犯困,路上不敢吃饭,只敢喝水,月光下到漳州的海边,如今再也不敢一个人连续驾驶那么远了。

那几年认识的很多人,他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有人30亩土池养虾一年赚50万以上、有人100亩高位池一年赚近千万;有人白虾亩产1.2万斤、有人生鱼亩产2万斤;有人做石斑苗,用30万的投入博800万的产出、有人养金钱龟,行情暴跌从身价近亿到负债累累……那几年华南的主流的养殖模式我觉得用一个字可以概括所有——高。高的租金,高的密度,高的投入,高的风险,高的消耗,高的产出,甚至还有高的污染……

那几年认识的很多人,最讲义气的是粤东粤西人,从来都是一诺千金。当然最容易“翻脸”的也是他们,滴水之恩,他们必涌泉相报,但是他们也是睚眦必报的人,而且当面。用一个熟人的话说:别人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从来不等十年,当面就报了。

后来去福建多了,尤其是漳州一带,很敬佩他们的精耕细作,人均资源占有量小,他们不管是养殖还是种植,比其他地方的人更认真,更较真,更慎重的去选择,所以他们的养殖成功率高很多,单位产出也大很多。几年后在湖北,我发表了资源太廉价也是一种罪的观点,被很多人认可,也被很多人批判。

经历过很多事,最不可思议的也在那几年:在海南西线某地,进出村庄都被收了过路费;在海南某高速公路,与牛车同行;在遂溪某地,夜间被人多次打劫,但是只劫200元;在汕尾某地,公司同事差点被拉在路中的钢丝割断脖子;在福建龙海某地,人生目前唯一一次被人碰瓷;在粤东和粤西,都见识了一个家庭有近10个孩子……

变成十足的吃货也是在广东的那几年:程村的蚝、水东的芥菜、湛江的白切狗、沙虫、文昌的鸡、中山的脆肉鲩、汕尾的雪蛤……还有各地都有的粤式粥,肠粉等。还有一些我不吃的和法律说不能吃……

那几年认识了很多人,很多成功的人,还和很多人成为了朋友,平时鲜有联系,但是逢年过节总是相互问候,曾有人对我说,让那些非常成功的朋友随便给个机会,我可以少奋斗很多年,我每次都告诉他们:那不是机会,是施舍,我从来没有想着从这些朋友身上获得什么,能让我看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就足够了。那几年带出了不少人,他们耐得住寂寞,待得了一线,如今开花结果在各地,后来大家建了一个微信群,偶尔聊聊,共述当年的青春岁月和美好未来。

2012年年底,因为个人原因需要回湖北,放弃了自己钻研三年多的行业,重头开始,当时行业有公司出到了我现在也挣不到的待遇,但是我依然选择留在澳华,回到湖北,毕竟人生中还很多比钱更重要的东西。

北归华中,从头再来

舍弃所有,北归武汉,说没有不舍是假的,但是那时我必须要让别人觉得是真的,毕竟我不想让人知道我那时还是一个拿不起放不下的人,且湖北还有我更在乎的人和事。2012年12月31日,深圳格外的冷,我在火车站感冒了,迷迷糊糊的睡到武汉,没有赶上武汉澳华的元旦晚会,那一年是武汉澳华非常辉煌的一年。

2013年,我做出了人生中很多大决定。到武汉澳华,发现我要做的事比预想中要难太多,从产品,从战略,从人员,从定位,从时间,从市场等各个维度去看,都是异常困难,我后来才知道,有几个对市场比我熟悉很多的人都没有接下这个担子。我照顾重病的家人出院后,依然接下了这个担子。也是在那一年,我买了车,然后换了车,买了房,结了婚。

这篇文章看哭了多少水产人!八年蹉跎水产梦,南下北归,紫气东来……

2013年1月,已经关门的闽洪河蟹交易市场

预存款横行的湖北,公司零基础,零团队,零市场认知,1月底才开始决定卖虾蟹料和膨化料,对于熟悉又陌生的湖北,我甚至不知道怎么开始做,当然不知道怎么做的不是我一个人,但是接下的事还是要做的。那一年单枪匹马的还是完成了1400多吨的销量。埋下了澳华膨化料和虾蟹料后来爆发的种子。那一年我跑了6万多公里,对于难度我不想回忆。

但是有两点可以分享:1、当时华中很多模式我不懂,观念相对华南也落后,我张口就讲华南的模式和水平,被人误会我根本不懂水产。然后我就开始聆听,听了近十个人的观点,总结起来,我成了伪专家。后来听更多人讲,并一点点去验证,慢慢的真的懂了很多。2、想学东西,要找理念先进的有钱人,想卖高档产品,也要找理念先进的有钱人。于是我去找在鱼棚上装空调的,开车去塘口的……

好的产品,好的效果,2014年销量达到了近5000吨。2014年初,我组建了团队,可是后来又全走了,具体原因就不说了,但是无论如何我至今对那些队员心怀愧疚。2014年,是湖北草鱼灾年的开始,在八月份已经开始出现端倪,那时我就开始思考,也就是那一年底,我在很多场合分享了六种草鱼养殖微创新的盈利模式,这些都是从市场中学的,然后回归市场,让更多的人受益。也是在那一年年底,我提出华中的水产养殖出路是打破三个单一化:打破养殖模式的单一化,从单一的以草鱼为主的四大家鱼混养转移到特种养殖上来;打破上市时间单一化,打破低温季节集中出鱼的传统,多卖热水鱼,避免大量的鱼同时上市;打破上市规格单一化,鱼早大早卖,避免同规格的鱼同时上市。

这篇文章看哭了多少水产人!八年蹉跎水产梦,南下北归,紫气东来……

当时课件中的草鱼价格周期分析

与华南相比,华中人均占有的资源更多,更廉价。单位面积不需要赚太多的钱渔民即可过得不错,所以他们不愿意改变,不愿意去尝试。人最不愿意改变的原因就是对现状的满意。随着行情越来越差,大家也在寻求出路,所以2015年我就做了两件事:招人和讲课。当然华中和华南还有很大的区别就是生存和生活的区别:华南包括华东,现在很多人把养殖都是当成一种投资,科学养殖,集约化养殖较多,他们可以接受高投资,追求的是高收入,他们追求成功,但是也能承担失败的风险;而华中地区95%以上还是散户,养殖的成败关乎一家人的生计,老人的医疗,小孩的教育等,他们宁愿稳定的少挣一点,也不能承担有风险的多挣一点。所以他们都是在墨守成规上微改变,微尝试,微接受。

这篇文章看哭了多少水产人!八年蹉跎水产梦,南下北归,紫气东来……

2015年多场会议之一

从2015年年底开始,除了销售管理工作外,我把较多的精力放在亲自抓特种料上面来,因为我觉得这是行业发展方向,更是公司的未来。当然说到特种水产,不得不说白对虾,现在华中地区淡水白虾越来越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尝试。

这篇文章看哭了多少水产人!八年蹉跎水产梦,南下北归,紫气东来……

2015年10月,与当代水产记者,武汉澳华虾料负责人王经理(左二)调研华中对虾市场和养殖现状

如今行业都认识到在湖北发展膨化料和特种料是未来,是趋势,是必然。澳华已经提前走了四年,颗粒料发展的历程中,澳华没有占优势,膨化料如今却成了风向标之一,2016年,整个华中地区(湖南,湖北)澳华的膨化料和虾蟹料近4万吨,2017年应该在6万-7万吨。虽然爆发时刻我不在华中这片土地上,但至少爆发前我在这里奋斗过。

愿紫气东来

很多东西都是注定的,之前很多铺垫都是在为未来做准备,这一点在我身上得到了验证。最早三年多是在虾苗上钻研,而后三年多是在河蟹上的奋斗,原来都是为后来负责蟹苗版块做准备。半年前,我又来到华东这片沃土上。对于华东我暂时不讲太多,毕竟将来还有太远的路要去走。我就谈谈在华东有关螃蟹产业链上的人、事和对未来的思考。

河蟹产业目前是养殖面积达700万亩以上,年产量约80万吨,年产值500亿以上,但是这个产业还有太的提高空间。目前人均每年只有4只蟹左右,且优质蟹比例低;河蟹大面积养殖,目前良种比例在8%以下;饲料市场容量在200万吨以上,但目前配合饲料不到30万吨,其它的都是投喂冰鲜和粗粮;一个最容易活体走向千家万户的水产品,但目前主流去向还是传统的层层批发分销……

在如此情况下,产业链上依然涌现了很多佼佼者。兵凌水产老板陆卫兵,一年向市场供应大眼幼体7万斤以上,是中国最大的河蟹苗种供应商,办公室里放着名家书写的“蟹王”二字;上海道宏水产方永宏,养殖扣蟹近800亩,目前是我认识的扣蟹养殖面积最大的,每年向全国供应优质扣蟹30万斤以上,2017年将有一半的面积使用澳凌种业的优质大眼幼体,整个基地使用澳华的扣蟹安康套餐,我相信在客户增加的情况下,他很快会把基地扩建到千亩以上;太仓王晓东,原来自己经营过饲料厂,现在专注经营扣蟹饲料,年销售扣蟹料1000吨以上,应该是目前最大的扣蟹料经销商,明年手中将捏着扣蟹安康这张“大王”,五年内继续保持第一肯定是稳定的;高邮湖王鲜记王俊,除了经营餐饮,鱼行外,还有近3000亩池塘,花园式的农场,只只龙虾、河蟹都是做精品虾、精品蟹卖掉,让龙虾、河蟹飘香满神州……

我们发现不管饲料做的多好,还是有些问题无法解决,我们尝试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成立澳凌种业,专注河蟹种苗。目前澳凌拥有上海海洋大学成永旭教授团队的传代7年,30多个家系的核心种源独家使用权。在市场上验证:成活率和成蟹大规格蟹比例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澳凌种业蟹苗繁育基地一角

在未来,大规格蟹,优质蟹是发展方向,从农户直接到食用者是方向。必须要有“优质苗种-高端饲料-成熟模式”相结合,而澳华目前已经具备了!愿对水质污染最小,对环境破坏最小的河蟹产业蓬勃发展;愿整个河蟹产业链上的人都能兴旺发达;愿碧水蓝天,渔牧兴旺,食品安全,风味天然!

或许,此生就已经交付给水产,交付给河蟹。未来的路还很长,很远。我向着更远的远方,也许将来除了远方还会有诗吧!愿紫气东来!

END

转载声明

本文版权属腾氏水产商务网和《当代水产》杂志社共同所有。如需转载,请在篇尾按以下格式注明:

1、来源: 腾氏水产商务网-当代水产杂志社

2、作者:浙江澳凌 郑海地

3、腾氏水产商务网微信号:tsfish

如未按上述要求转载,一律视为侵权,感谢配合!

更多内容请关注腾氏水产商务网微信公众平台:tsfish。

投稿邮箱:tschuanmei@126.com

广告、订阅:0759-2863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