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十堰有个神奇洞崖会流鱼,多则上千斤

郧阳区谭山镇鱼塘河村的一个洞崖,每年清明节前后都会流出鱼来,多则上千斤,少则十多斤。2012年,央视科教频道栏目组还曾前往该地进行探源。

  近日,记者再次来到实地探访发现,因离洞崖100余米的下游建水电站,水位抬升后,洞口被淹没,洞崖流鱼已成为历史。

当地村民在“流鱼洞”捉鱼(资料图片)

  洞口被淹没,洞崖流鱼成历史

  连日来,不少网友在微信群和QQ群转发媒体曾报道的“郧阳谭山流鱼洞流鱼”的一段视频。流鱼洞是否还流鱼?带着疑问,记者再次驱车来到郧阳区谭山镇鱼塘河村探访。

  鱼塘河村距谭山集镇不远,丹江支流滔河流经这里。当日上午10时,记者来到流鱼洞所在的滔河岸边发现,一座水电站正在修建,

  “下游建水电站,这几年都不流鱼了。”63岁的李师傅正在坝上施工。他告诉记者,他是邻村后河村人,自小就听说过在鱼塘河村皮夹营小组,有一个神奇的洞崖,每逢清明节前后,都会有鱼流出。但因为洞崖在皮夹营范围内,只能是该组居民用鱼篓子在洞口接鱼,外人是不行的。

  “2014年3月,开始动工修建马鞍桥水电站后,洞口就看不到鱼了。”李师傅站在坝边,指着河对岸100多米远的地方说,那棵柳树下就是当年流鱼的地方。“洞口应该在水位下1.6米左右。”

  “在河里还能打到之前洞里流出的那种鱼吗?”在坝上,记者看到一根竹竿上晾晒着一副渔网,便询问。一位施工人员给出的答案是“不能”。

曾经“流鱼洞”流鱼的位置(图中画圈处)

  当地祖祖辈辈都知晓洞崖流鱼

  为弄个明白,记者步行五六公里,来到皮夹营小组。“四周的人都知道那个洞流鱼,但这两年水淹后就没再听过了。”半途中,记者随便咨询几位路人,对方均表示早有听闻。

  近40分钟后,记者来到该组发现,十多户居民房异常安静,这些住户坎下几十米处就是滔河,流鱼洞就在河流下游。

  记者挨户走访,最终找到一位叫皮兴华的65岁老人。“村里大部分人都外出打工了,少数人在远处山坡干活。”

  “从这里到洞崖有两里多山路,因为洞口被淹,没人再前往,路上长满了荆棘。”皮兴华介绍,从小记忆中,每年清明节前后的夜晚,鱼就会顺着泉水往外流。

  皮兴华说,流出的鱼为圆棍形,鱼鳞在阳光下为金黄色,最大的鱼有一斤多重,最小的仅几厘米长。刚开始是晚上流鱼,有几条到几十条,后来每晚流鱼有几十斤到上百斤不等,一年能流出一两千斤鱼;但后来有些年份流的鱼少,有时只有几十斤至100多斤。

  就在记者准备离开时,47岁的皮建荣从邻村赶回家。“这条河叫滔河,但当地小地名叫石家河。”皮建荣告诉记者,自记事起,就知道流鱼洞有鱼。听其父亲皮兴胜介绍,1965年,流出的鱼有近万斤,景象非常壮观。

  “这种鱼肉质鲜嫩,只有鱼背有一根骨头,没有其它小刺,味道特别鲜香,口感超过别的淡水鱼。”皮建荣说,流鱼洞洞口要比滔河水位高近一米,直径约35厘米,汩汩的泉水常年从崖洞中喷涌而出。每当流鱼季节到来,方圆几十公里的人们,都云集到这里,观赏、守候,希望能带点鱼回家一饱口福。

  为了能得到全部流出的鱼,从惊蛰到清明节期间,当地村民就会在附近搭上棚子,夜晚轮流值班,用鱼篓子在洞口接鱼。“该鱼初流出时,鱼鳍为白色,随时间推移由白色变为鲜红色,而一旦变成鲜红就预示鱼快流完了。”皮建荣介绍。

  “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都说小时候就看到这种鱼,所以现在也不知道流了多少年了,至少有几百年了吧!”皮建荣说

  专家曾鉴定流出的鱼为多鳞白甲鱼

  修建水电站之前,每到清明节前后,皮夹营十多户人家家家飘出鱼香。当地村民介绍,这种鱼味道特别好,肉质细嫩,鱼刺特别少。

  为什么清明节前后会流出鱼来,而平时没有呢?这些鱼是从哪里来的? 记者曾就此咨询过郧阳区一位长期从事地理教学的高中老教师。据他分析,谭山镇四周应该属于可溶性石灰岩,因喀斯特作用形成地下溶洞。每年冬天,这里水温要比外界高,利于这种鱼成长。等到春季水温升高后,鱼就自然往外流。

  2012年3月底,央视《走近科学》栏目组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张春光一同前往谭山镇探究。当时,张春光在观察这些鱼的外形和生长环境后表示,这种鱼叫多鳞白甲鱼,又叫活化石,在山东泰山叫赤麟鱼,有些地方也叫泉鱼,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山西、山东、河南、河北、湖北等地。湖北主要在神农架地区多见,一般秋季进洞,靠南地区清明前后出洞,靠北地区则在谷雨前后往洞外游。

  张春光表示,这种鱼在洞内时颜色偏深,出洞1个多月后,颜色会变浅。多鳞白甲鱼是长江以北鲃亚科的唯一代表,主要分布在小溪和山沟的山洞里,不会在江河干流生长。张春光说,这种鱼喜欢生活在水温比较温暖的环境,一般集中在天黑后出洞,很有研究价值。

  张春光认为,这些鱼一定是从附近一些洞口进入洞内的。

  周边多个地名和鱼有关

  当地多位年长的村民回忆,小时候曾壮着胆子去探流鱼洞时见到的情况。“我们很小的时候,就有年轻人从洞口侧着身子,钻进一个1米多的石缝,前进十多米后豁然开朗,里面有半间房子大,还有很深的水从地下涌上来,因为里面很黑,就不敢再往里面走了。”当地55岁的王师傅介绍。

  “除了流鱼洞流鱼,几十年前在周边村庄多个洞崖也出现过流鱼。”王师傅表示,后来渐渐地都不流鱼了,不知是何原因。

  “这里好几个地名都和鱼有关,比如邻镇梅铺镇的鱼出头等。”王师傅介绍,曾经鱼出头也流过鱼,但后来洞崖干涸,也就不流鱼了。

  记者了解到,在郧阳区谭山、梅铺、白浪、南化塘等多个乡镇,都曾发现过溶洞,而且洞内宽敞,且有石柱、石笋、钟乳石和层层石质瀑布等景观。

  缘何鱼能从山洞流出,是否和当地独特的地貌有关?2012年,央视《走近科学》栏目组采访期间,市国土资源部门相关人士也来到流鱼洞,并对泉眼附近的山体进行了仔细勘察。“这个地区属于石灰岩地貌,即喀斯特地貌,地表由于受水的溶蚀和冲蚀作用,发育出一些溶沟、石笋、石林等,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而碳酸钙是微溶于水的,在水的长期冲蚀作用下容易形成这些地貌。”市国土资源部门相关人士表示。在流鱼洞附近的山崖上,能看到溶洞口,表明山体内是空的。该相关人士认为:“在溶洞形成后,地下有暗河,有水系鱼类就能在这里生活。”

文章来源 中国水产频道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来帮邦做区域经理。不需要大老远来青岛办公,在家就能工作。负责水产行业物联网设备的企业应用及经销商拓展,物联网设备包含:便携水质检测仪、在线水质监测仪、渔机智能控制器、便携水下摄像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