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 | 餐桌上最最常见的鱼类及吃法大全,你吃过几种(二)


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有着“年年有余”“白鱼赤乌”“如鱼得水”等美好寓意的鱼类是老百姓餐桌上最常见的美味,而这些餐桌上常见的美味可不一定都能被大家准确的叫上名来,海鲜指南特地整理了几期餐桌常见鱼类及其吃法介绍,今天放出第二部分。


文/ 一个男人在流浪

*海鲜指南(微信公众号:seafood-guide)独家约稿


许多鱼在各地的叫法是不同的,比较典型的就是青鱼,在大多数地区,我们所说的青鱼是四大家鱼中的鲤科淡水鱼,但在东北的某些地方,青鱼是指鲱科的太平洋鲱鱼。此外,还有一些鱼的名称其实是一类鱼的统称,比如黄花鱼,在中国又分为大黄鱼和小黄鱼两种。更有甚至如比目鱼,鲽形目9个科600多种鱼都被称为比目鱼,所以在本文中仅会列举一些我们最常见,或最常吃的鱼,而如果我写的名字与你们当地的名字不同,也请见谅。


由于此文较长,图片很多,可能会占用很多流量,建议大家收藏下来,到菜场的时候现场查阅即可。


第一部分内容请点击链接查看:餐桌上最最常见的鱼类及吃法大全,你吃过几种(一)


第二部分目录:


15.鲅鱼(马鲛鱼,鰆仔,竹鲅,马加鱼,土拖,鲐鲅

16.大黄鱼(黄花鱼,大黄花,大鲜,黄瓜鱼

17.小黄鱼(黄花鱼,小黄花,小鲜,小黄瓜鱼,花鱼,厚鳞仔

18.比目鱼(鲽,鲆,舌鳎,鳎,鸦片鱼,牙鲆鱼,多宝鱼,鳎蟆,鼓眼鱼,舌头鱼等)

19.带鱼(刀鱼,魛鱼

20.秋刀鱼

21.长颌鲚(长江刀鱼,刀鱼,毛花鱼,梅鲚,野毛鱼,毛刀鱼,刀鲚

22.凤鲚(凤尾鱼,烤子鱼

23.鲱鱼(沙丁鱼,青鱼,青鳞仔等)

24.鳕鱼(真鳕鱼,挪威鳕鱼,大头鱼,大头腥,明太鱼,银鳕鱼,法国银鳕鱼等)

25.鳗鱼(鳗鲡,白鳝,海鳗等)

26.马面鲀(短角单棘鲀,扒皮郎,扒皮鱼,皮匠鱼,橡皮鱼,马面鱼等)


15.鲅鱼(鲈形目-鲭科-马鲛属)

学名:Scomberomorus commerson

俗称:马鲛鱼,鰆仔,竹鲅,马加鱼,土拖,鲐鲅


干货 | 餐桌上最最常见的鱼类及吃法大全,你吃过几种(二)


“鲅鱼跳,丈人笑”,在流浪的家乡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在新鲅鱼上市的时节,女婿要买一条大鲅鱼送给老丈人以示孝敬。鲅鱼是什么鱼呢?其实就是南方所说的马鲛鱼,和它的亲戚——金枪鱼一样,鲅鱼也是一种凶猛的食肉鱼类,它们的个头也可以长得很大,大的鲅鱼甚至能长到一米左右,比人的大腿都粗。


在北方有些地区也会称之为鲐鲅,其实鲐鲅这个说法是有误导的——鲐鲅其实是鲅鱼和鲐鱼的统称。鲅鱼和鲐鱼在外形上也是很容易混淆,区分两者的关键是看体色,鲅鱼体色呈现一种略灰的生铁皮颜色,花纹也是深灰色的,鲐鱼的外表则总体发青,花纹成灰蓝色。需要格外指出的是,鲐鱼的肉质非常容易腐败,如果买到了鲐鱼,要趁着新鲜尽快烹饪,稍晚一点就很可能会食物中毒。


干货 | 餐桌上最最常见的鱼类及吃法大全,你吃过几种(二)

鱼头向左的两条就是很容易和鲅鱼混淆的——鲐鱼(鲭鱼)


鲅鱼个头大,刺还特别少,肉质厚实有嚼劲,一直就是深受沿海人民喜爱的食用鱼。在流浪的家乡,不同大小的鲅鱼有不同的吃法,十几厘米长的小鲅鱼最为细嫩,可以直接油煎;二三十公分的中等鲅鱼就很难煎透了,一般的处理方式是切段油炸或用茼蒿一起熬着吃;个头再大的鲅鱼,直接吃的话口感就很柴了,没关系,我们还有一种终极吃法,就是——鲅鱼饺子!


经典菜谱:鲅鱼饺子

  1. 鲅鱼去肚去头,切掉皮和鱼骨

  2. 把鱼肉、猪肉、葱姜一起剁成馅料

  3. 馅料加少量水,加油、盐调味

  4. 正常包饺子,下饺子……即可……


16.大黄鱼(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

学名:Pseudosciaena crocea

俗称:黄花鱼,大黄花,大鲜,黄瓜鱼


干货 | 餐桌上最最常见的鱼类及吃法大全,你吃过几种(二)


大黄鱼是咱们中国沿海的四大海产之首(大黄鱼,小黄鱼,鱿鱼和带鱼),因为肉质嫩,体型大(成年普遍可达三四十公分,两斤多重,甚至还有四五斤重的大鱼),体表有吉祥的金黄色,自古以来就是广受好评的海鱼品种。


大黄鱼在我国各海域都有分布,尤其是舟山渔场,更是形成了规模非常大的渔汛,可惜往事不堪追忆,到了80年代,大黄鱼资源快速枯竭,在最困难的2009年,全国野生大黄鱼的捕捞量为——160条,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是大黄鱼的栖息环境遭到了破坏。作为一种洄游鱼类,大黄鱼冬季在深海中越冬,春末返回近海河口产卵繁殖,而随着我们国家走向工业化,沿海地区的水质污染也日益严重,对黄鱼种群产生了一定影响。但这个影响还算不上致命性的,真正对大黄鱼资源造成毁灭性打击的,是无序且不可持续的过度捕捞。


干货 | 餐桌上最最常见的鱼类及吃法大全,你吃过几种(二)

大黄鱼的鱼首石,中医认为它有“化石,通淋,消炎”的功效


在舟山当地,年长的渔民还记得曾经有一种被称为“敲罟”的捕鱼方式,就是渔民把空心的竹筒、钢管插入水中,人在船上用锤子使劲敲击,惊吓甚至震晕大黄鱼。原来啊,这大黄鱼所在的“石首鱼科”,其得名是因为这些鱼的耳朵里有两块耳石,这耳石本来是起到平衡感应器之类的作用,但渔民使用“敲罟”方式发出的巨响,也会和黄鱼的耳石产生共振,距离太近的话,黄鱼甚至会被巨大的声响震晕、震死,昏厥的黄鱼随即被渔民所用的网眼很小的“断子绝孙网”一网打尽,许多被捕捞的黄鱼甚至还没到性成熟。如此竭泽而渔仅几十年,野生大黄鱼就被捕捞殆尽了。


现在相关的沿海省份每年也都会投放许多大黄鱼育苗进行增值,取得的结果也是显着且喜人的,野生大黄鱼的捕捞数量,从2009年的160条,恢复到去年的2000吨,虽然距离曾经18万吨的辉煌相距甚远,但至少看到了希望。


我们平常吃的大黄鱼,大都是人工养殖的,而野生大黄鱼因为数量稀少,早就被炒到了天价:在2011年,一条6.3斤的野生大黄鱼,被拍卖出了16.1万的天价,而只要3斤以上的野生大黄鱼,基本也都要卖到一万一斤的价位。


经典菜谱:红烧大黄鱼

  1. 大黄鱼去鳞去肚,两侧花刀,抹盐、料酒腌制半小时

  2. 切葱花、姜丝、蒜片

  3. 油煎大黄鱼至两面金黄

  4. 热油炒香葱姜蒜,加豆豉、烤肉酱和辣椒红油翻炒

  5. 下高汤,大火煮沸

  6. 下大黄鱼,小火煮一小时

  7. 大火收汤汁,放适量盐和蒸鱼豉油即可


17.小黄鱼(鲈形目-石首鱼科-黄鱼属)

学名:Pseudosciaena polyactis

俗称:黄花鱼,小黄花,小鲜,小黄瓜鱼,花鱼,厚鳞仔


干货 | 餐桌上最最常见的鱼类及吃法大全,你吃过几种(二)


大小黄鱼的区分的要点并不仅在于体型的大小(诚然,小黄鱼鲜有超过30公分者,但大黄鱼也有二三十公分的小鱼),更重要的是头部形状和嘴的形状。大黄鱼略微有一些地包天,也就是下嘴唇比上嘴唇长一点,而且大黄鱼嘴巴闭上之后,鱼头的前部是圆形的,小黄鱼则上下嘴唇基本等长,嘴合上之后头的前部略尖。此外,小黄鱼虽然体型小,但鳞片相较大黄鱼反而更大。


小黄鱼的分布区域比大黄鱼更广泛,在渤海北部也有出产,尤其是黄海北部产量较多,和大黄鱼一样,小黄鱼的渔业资源也曾几近枯竭,不过随着休渔期政策的严格落实,现在野生小黄鱼种群已经停止萎缩缓慢恢复,所以我们现在还是可以吃到真正的野生小黄鱼。


由于口感非常类似,小黄鱼的烹调方式和大黄鱼没有质的不同,这个经典菜谱我就偷懒不写了。


18.比目鱼(鲽形目)

学名:Pleuronrctiformes鲽形目的统称

俗称:鲽,鲆,舌鳎,鳎,鸦片鱼,牙鲆鱼,多宝鱼,鳎蟆,鼓眼鱼,舌头鱼等


干货 | 餐桌上最最常见的鱼类及吃法大全,你吃过几种(二)


比目鱼是鲽形目的600多种鱼的统称,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眼睛都长在身体的一侧。“比目”这个名字最早来源于《尔雅》,在《尔雅。释地》里记载: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啥叫不比不行?为啥不行?其实这个“不行”,说的是不会行走游动的意思,古人认为,在东方的海里有一种鱼叫比目鱼,它们眼镜只长在身体一侧,所以必须要两条鱼肚皮躺着肚皮相比而行,才能正常的游动。


事实又是如何呢?当然不像古人想象的这样,比目鱼自己完全可以游动,只不过它们是侧躺着“匍匐前进”的,比目鱼的身体颜色较浅的一次紧贴着海底,颜色较深的一侧则完美的模仿了海底的沙土颜色,比目鱼潜伏隐藏着等待猎物靠近,如果需要移动,就像上图这样躺着游动。


为啥比目鱼长成这个熊样子呢?其实在比目鱼刚孵化出来的时候,它和正常的鱼一样,眼睛是对称的分布在身体两侧的,大概在30日龄左右,眼睛开始向一侧聚拢,小比目鱼也放弃了正常的游动方式,改为紧贴海底打伏击。这是一种高度适应生存环境的进化。


干货 | 餐桌上最最常见的鱼类及吃法大全,你吃过几种(二)

刚孵化的小比目鱼,和其他鱼一样,眼睛正常的分布在身体两侧


根据比目鱼身体形状及眼睛分布位置的不同,600多种比目鱼可以大致分为4类:


干货 | 餐桌上最最常见的鱼类及吃法大全,你吃过几种(二)

有明显的尾巴,眼睛都在身体左侧的,统称为——鲆


干货 | 餐桌上最最常见的鱼类及吃法大全,你吃过几种(二)

有明显的尾巴,眼睛都在身体的右侧的——统称为鲽


干货 | 餐桌上最最常见的鱼类及吃法大全,你吃过几种(二)

尾巴和身体融为一体,眼睛都在身体的左侧的——统称为舌鳎


干货 | 餐桌上最最常见的鱼类及吃法大全,你吃过几种(二)

尾巴和身体融为一体,眼睛都在身体的右侧的——统称为鳎


在国内市场,有几十种可供食用的比目鱼,而吃法也是多种多样,从刺身,油煎,油炸,到重口的红烧、剁椒,清单的清蒸,火爆的烧烤,比目鱼的吃法多种多样。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一种鲆就是我们常说的牙鲆鱼,又叫鸦片鱼,体型是有点长的,还有一种是多宝鱼,体型是菱形的,这二者是名贵的食用鱼,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良商贩用长得差不多的鲽冒充鲆,它们的价格差距挺大的,大家要注意看眼睛的位置。


经典菜谱:红烧鳎目

  1. 鳎目鱼去内脏,撕掉两侧鱼皮,切段

  2. 葱,姜,蒜,大料,花椒,生抽,老抽,料酒,糖调汁,按1:1加入等量清水

  3. 鱼段拍生粉,如油锅煎到双面金黄

  4. 倒入汤汁,继续加水至没过鱼段。加适量盐,汤汁收干后即可


19.带鱼(鲈形目-带鱼科)

学名:Trichiuridae 带鱼科内多种食用鱼统称

俗称:刀鱼,魛鱼


干货 | 餐桌上最最常见的鱼类及吃法大全,你吃过几种(二)


带鱼几乎是中国人最喜爱的海产品之一了,价格低廉、便于储运、肉多刺少、料理简单,这种种优势奠定了它在餐桌上的江湖地位,目前,中国人每年的带鱼捕捞量和消费量都占到了全球总量的九成,仅在浙江一省,就达到了全球产量的四成之多。


我们中国的四大海产,前三种都出现过明显的资源枯竭:大黄鱼野生资源几乎绝灭,完全依赖养殖;小黄鱼在休渔禁渔制度的保护下艰难的恢复;鱿鱼形不成渔汛,才有了几万远洋捕鱿大军远赴秘鲁渔场钓鱿鱼,而带鱼是四大海产里唯一一种还可以形成渔汛的,尽管中国人消费热情如此高涨,带鱼的野生产量居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甚至还常有丰年出现。


几年之前某网红闹过一个“带鱼养殖场”的梗,被许多网友嘲笑至今。网友们斥责这位网红:带鱼是深海鱼,在浅水区就会因为体内压力过大内脏爆炸,怎么可能人工养殖!那么,事实又是如何呢?


其实要从技术上说,人工养殖带鱼并非完全不可能,带鱼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深水鱼,虽然它们经常待在二三百米深的水层里,但在产卵季节,以及夜间觅食的时候都可能会上浮到浅水区域,时常有海钓爱好者钓上活的带鱼,在日本下关水族馆里,甚至还养了几十条活带鱼,足以证明带鱼并非只能在深水生存的。但在当今野生带鱼捕捞量如此之高、价格如此之低廉的情况下,养殖带鱼是否有利可图,可能才是导致目前没有人工商业养殖带鱼的真正原因。


我们转回来谈谈我们餐桌上的带鱼,经常登上我们餐桌的带鱼大概有三种,最常见的是白带鱼,还有短带鱼和南海带鱼,这三者肉眼基本上无法区分的,区别在于鱼头骨上的额骨,我们普通人还是不要尝试了。好在这三者的口感基本没啥区别。


经典菜谱:煎刀鱼

  1. 刀鱼去肚,去头去尾,切成段

  2. 两面撒盐腌制30分钟

  3. 刀鱼两面拍面粉

  4. 平底锅油煎至两面金黄即可


20.秋刀鱼(颌针鱼目-竹刀鱼科-秋刀鱼)

学名:Cololabis saira


干货 | 餐桌上最最常见的鱼类及吃法大全,你吃过几种(二)


既然说到了刀鱼(带鱼),没有理由不说一下另一种“刀鱼”——秋刀鱼。


如果说带鱼是“大片砍”,秋刀鱼就只能算“小匕首”,这种鱼体长一般也就二十多公分,但是身体厚实了不少,乍一看起来,它有点像被拉长的小鲅鱼。这种小鱼广泛的分布在北太平洋中纬度海域,每年产出量很大,但长期以来只有日本人对它情有独钟,我国的山东、江浙一带也时有捕获,却少有人吃,欧洲更是大量的进口秋刀鱼作为诱饵和饲料。


但是随着日料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秋刀鱼突然被炒热,再也不是日本人的独享之物了,时至如今,日本渔民连捕捞秋刀鱼都已是困难重重。这是为啥呢?原来这秋刀鱼属于一种海洋洄游鱼类,每年的夏末秋初的时候回从太平洋中部游回日本海域,但是这几年秋刀鱼价格日渐高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渔民也早就盯上了这种鱼,尤其是台湾渔民,他们干脆开着船跑到了日本东侧海域,把洄游的秋刀鱼鱼群给……拦……住……了……台湾渔民大获丰收,连续好几年蝉联全球秋刀鱼产量冠军,能逃过台湾人渔网的秋刀鱼寥寥无几,可把日本渔民给坑苦了,史称:秋刀鱼危机。


干货 | 餐桌上最最常见的鱼类及吃法大全,你吃过几种(二)

蹲守在日本东侧的台湾渔船


日本人吃秋刀鱼是直接盐烤的,配着味增汤和白米饭一起吃,不过这个烧烤模式我们自己在厨房里做起来不太现实,我们可以改良成一个烤箱版本的:


经典菜谱:烤秋刀鱼

  1. 秋刀鱼洗净去肚

  2. 鱼身两侧切一字刀,以盐和料酒涂抹,再用胡椒粉和孜然粉腌半小时

  3. 烤箱上下180度,烤15分钟即可



21.长颌鲚(鲱形目-鳀科-鲚属)

学名:Coilia macrognathos Bleeker

俗称:长江刀鱼,刀鱼,毛花鱼,梅鲚,野毛鱼,毛刀鱼,刀鲚


和刀鱼过不去了,这里还有一种刀鱼,就是长江刀鱼。咱们中国人一直是把它作为一种江鲜看待的,但其实这种鱼是一种洄游鱼类,常年生活在海水里,繁殖季节回到淡水河流湖泊洄游,所以我也把它列在了海水鱼这一栏,主要是为了和以上两种刀鱼做个比对。


这长江刀鱼,自古以来就是逼格的代名词,我们上边已经说过有苏东坡“拼死吃河豚”,有范仲淹“但爱鲈鱼美”,但这长江刀鱼,那可是“河鲀愧有毒,江鲈愧寡味”,还有文人把它称为“白圭夫子”,就是清秀有风骨的男子。虽然长江刀鱼个头小,肉也少,还有非常烦人的小毛刺,吃起来口感是很差的,但这一套辞藻加身,这些缺点自然也就不碍事了,不就是鱼刺嘛,只需要跟着金花菜一块吃就可以啦!情怀是最重要的!


到了近代,因为长江水体污染,捕捞无序,长江刀鱼捕捞量越来越少,这价格就更是水涨船高,这情怀也不是普通百姓可以体验的了,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长江刀鱼一定程度上成了腐败和浮华的象征,基本都被公款消费了,八项规定一推行,长江刀鱼的价格马上跌了好几格。


在本文的评论区里,有朋友提到长江刀鱼已经绝迹,现在市面上的都是美国来的冒牌货,是这样的吗?当然不是,其实长江刀鱼这个物种只是在长江流域越来越少了了,但是它的分布区域是北到渤海,南到东海都有的,距离长江不远的钱塘江口一样也有产出。但是因为古人给长江刀鱼人为的划定了级别:只有洄游到长江的才算“江刀”,只有到了江阴附近、身上的盐分褪尽的才算上品,所以其他地区的长颌鲚就被踢出了“江刀”的序列。


因为“纯正”的江刀数量很少,为了让更多人可以感受到这种情怀,目前长江大学以及上海水产所都在开展长颌鲚的人工养殖技术研究,如果有了技术突破,就可以对长颌鲚进行人工放流增殖,这种鱼也就有可能从神坛走下,游到普通百姓的餐桌上了。


因为现在的长江刀鱼价格还是非常昂贵,非常不建议大家自己烹饪,荷包宽裕的朋友可以到扬州、上海等地的几个老店品尝一下。


22.凤鲚(鲱形目-鳀科-鲚属)

学名:Coilia mystus

俗称:凤尾鱼,烤子鱼


干货 | 餐桌上最最常见的鱼类及吃法大全,你吃过几种(二)


说完了天价的长江刀鱼,当然要说一下它的亲戚——非常亲民的凤尾鱼。


从外观来看,凤尾鱼和长江刀鱼非常的像,区别仅仅在于凤尾鱼体色略微发黄,再一个就是长江刀鱼嘴巴几乎是透明的,而凤尾鱼略带黄黑色。当然啦,最大的区别在于价格(手动微笑)。


凤尾鱼的分布区域北到黄海,南至印尼,它和长江刀鱼一样也会回到淡水繁殖,但不会像长江刀鱼那样深入到纯淡水水域,而是流连在淡水河口附近繁殖,这种鱼的产量很大,我们经常可以在超市买到的广东凤尾鱼罐头就是用它做的,十几块钱就可以买得到,再想想上边那种几千块一斤的长江刀鱼,这个价格差距你们感受一下。


凤尾鱼我一般是直接吃罐头的,但是我要是把菜谱写成“直接吃罐头”,我估计你们会打死我的。所以如果你能买得到新鲜凤尾鱼的话,也可以尝试一下别的做法:


经典菜谱:泡椒凤尾

  1. 新鲜凤尾鱼去肚去头

  2. 平底锅煎至两面发黄,待用

  3. 油锅爆炒泡椒,加一点点火锅底料翻炒

  4. 锅内加水,放进鱼,加黄酒,醋,白糖,生抽

  5. 大火翻煮2分钟,撒葱花香菜即可


23.鲱鱼(鲱形目-鲱科)

学名:Clupeidae鲱科多种食用鱼统称

俗称:沙丁鱼,青鱼,青鳞仔等


干货 | 餐桌上最最常见的鱼类及吃法大全,你吃过几种(二)


今年以来在网络上大红大紫“臭名远扬”的鲱鱼罐头主角是它,东北地区称为青鱼的是它,我们常吃的沙丁鱼也是它。别惊讶,鲱鱼其实是鲱科近200种鱼的统称,做鲱鱼罐头的是大西洋鲱鱼,东北的青鱼是太平洋鲱鱼,沙丁鱼则是沙丁鱼和多种拟沙丁鱼的统称,这可是个庞大的家族。鲱鱼是一种什么样的鱼?


鲱鱼是海洋食物链里非常关键的一层,它们的种群数量很大,经常形成几百万甚至几亿条鱼组成的庞大鱼群,曾经有一个大西洋鲱鱼的鱼群被人为观测过,体积达到了惊人的4立方公里,大洋深处的旗鱼剑鱼金枪鱼、海豚海豹都以鲱鱼为主食,在大西洋沿岸,鲱鱼也早就是餐桌上的常客,鲱鱼捕捞业还一度成为某些国家的砥柱,荷兰的崛起就与鲱鱼的捕捞有着直接的关系。


太平洋沿岸虽然也产出太平洋鲱鱼,但长期不被重视,只有日本的餐饮文化比较青睐这种小鱼,生殖期的太平洋鲱鱼被捕捞后,小心的取出鱼卵,做成青鱼子寿司,属于寿司里的上品。


干货 | 餐桌上最最常见的鱼类及吃法大全,你吃过几种(二)


沙丁鱼应该是最着名的鲱鱼了,“沙丁”的意思是说这种鱼首先是在意大利萨丁尼亚被发现的,沙丁鱼的意思就是——来自萨丁尼亚的鱼。那么问题来了,萨丁尼亚并非只有这一种鲱鱼,而且又有许多鲱鱼长得和沙丁鱼真的非常像,所以目前在市面上至少有21种鱼被冠以沙丁鱼的名字,除了Sardina pilchardus这种真正的沙丁鱼之外,我们常吃的还有南美拟沙丁鱼也被称为沙丁鱼,大西洋鲱鱼和太平洋鲱鱼有时都会被叫做沙丁鱼。更有甚者,完全不属于鲱科的沙梭鱼——十几公分,圆鼓鼓的像一根小木棒——在山东部分地方都被叫做沙丁鱼,流浪从小到大吃到的都是这种李鬼沙丁鱼……


欧洲人吃鲱鱼特别豪放,荷兰人喜欢去掉鱼头和鱼骨后用盐腌,然后拎着鱼尾巴整条生吃,德国人也是腌渍,但是要做成沙拉配着土豆吃,这是俾斯麦老爷的吃法,英国人就不说了,仰望星空你们也都懂……法国人作为欧洲料理界的良心,喜欢烟熏鱼。要说最没节操,那就是瑞典的生鲱鱼罐头了,这也是盐渍后自然发酵的产物,由于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乙酸、丙酸、丁酸和硫化氢,导致瑞典鲱鱼有浓烈的臭鸡蛋、腐肉和酸臭味,一向无聊的日本人曾经测试过瑞典鲱鱼罐头的臭味值,达到了惊人的8079Au,而臭豆腐的臭味值只有420Au,相关的体验知乎里有不少,据说和崂山白花蛇草水更配哦~


经典菜谱:直接吃罐头!勇敢的尝试吧!


24.鳕鱼(鳕形目及鲉形目、鲈形目部分鱼类统称)

俗称:真鳕鱼,挪威鳕鱼,大头鱼,大头腥,明太鱼,银鳕鱼,法国银鳕鱼等


干货 | 餐桌上最最常见的鱼类及吃法大全,你吃过几种(二)


鳕鱼的命名是一个公案,除了鳕形目-鳕科旗下的那些食用鱼之外,还有鲉形目的裸盖鱼,鲈形目的巴塔哥尼亚齿鱼也被冠以银鳕鱼、法国银鳕鱼的名号,更奇怪的是,这些李鬼,比李逵本身还要昂贵,所以我们一般认为这几种鱼被称为鳕鱼是约定俗成的习惯,而非为了牟利故意欺骗,当然了,有不法商贩用油鱼冒充鳕鱼,这个显然是令人不齿的欺骗行为。银鳕鱼、龙鳕鱼之类的 X 鳕鱼都是什么鱼?


如果只讨论鳕形目-鳕科的几种鳕鱼,最为着名的就是产自大西洋背部的大西洋鳕鱼Gadus morhua,这种鱼体型大,蛋白质含量高,给欧洲沿岸国家提供了足够的蛋白质补充,尤其是维京人,如果没有鳕鱼,就没有他们四海漂泊的征程,可以说,对欧洲的海洋文明来说,鳕鱼早已不仅仅是一种鱼,而是像中国人的饺子、德国人的肘子、日本人的寿司一样,是一种文化的承载物。为了争夺大西洋鳕鱼,没有军队的冰岛和强盛状态的大英帝国不惜动了刀子,并且和他们在本届欧洲杯的神勇表现一样,把英国揍得鼻青脸肿,还他妈揍了三次。我们现在奉行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就是这3次战争的产物。



干货 | 餐桌上最最常见的鱼类及吃法大全,你吃过几种(二)

鳕鱼战争期间,冰岛巡逻船奥丁舰撞击英军护卫舰


和鲱鱼一样,太平洋沿岸也有鳕鱼——太平洋鳕鱼Gadus macrocephalus,但它肉质粗糙,味道寡淡,不能入嗜鲜的中国人的法眼,还得了个大头腥的诨名。太平洋地区的另一种鲱鱼——明太鱼Gadus chalcogrammus境遇就好一些,尤其是这几年韩国料理盛行,明太鱼汤也随着大放异彩。我们吃的蟹肉棒,麦当劳肯德基里那些鳕鱼块,鳕鱼堡,也全都是这货做的。


经典菜谱:香煎鳕鱼

  1. 鳕鱼切一指厚薄段,以盐、黑胡椒、柠檬汁腌半小时

  2. 以橄榄油煎鳕鱼,每面2分钟

  3. 装盘,撒黑胡椒、迷迭香即可


25.鳗鱼(鳗鲡目)

学名:鳗鲡目鳗鲡科、康吉鳗科、海鳝科、海鳗科多种鱼类统称

俗称:鳗鲡,白鳝,海鳗等


干货 | 餐桌上最最常见的鱼类及吃法大全,你吃过几种(二)


前边说到黄鳝的时候提到一种和它长得很像也很容易混淆的鱼,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说到的鳗鱼,其实咱们常说的鳗鱼并不仅指某一种,被称为鳗鱼的既有日本人用来做鳗鱼饭的、诞生在海洋中却在淡水中成长的鳗鲡,也有一生中完全生长在海洋中的海鳗,也有长相凶悍的海鳝鱼。


其中名声最为显赫的就是鳗鲡,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白鳝,因为它和黄鳝一样细长似蛇,而且也生活在淡水中,常常容易和黄鳝混淆,以体色区分是一个不错的方法:鳗鲡背部青灰色,肚皮为白色,故得名白鳝,还有一个快速区分的方法是看它的鱼鳃和鱼鳍,鳗鲡头部两侧有明显的鳃和鳍,黄鳝是没有的。


我们常吃的鳗鲡是一种被称为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的洄游鱼类,它还有两个同门兄弟,即美洲鳗鲡和欧洲鳗鲡,这三种鳗鲡有一个奇怪的特征——它们好像没有性别,而在每年秋季,这些鳗鲡就会离开淡水河流返回海里,一去不复返,来年就会有小鳗鲡游回来。


我们可以猜想的到,它们是去海里繁殖,并且和大马哈鱼一样,在繁殖之后就死去了,可是繁殖地点在哪里一直是个迷,一直到近几十年,人们才解开了鳗鲡的繁殖之迷,原来这鳗鲡在性成熟之前,的确是没有性别的,而在即将性成熟的时候,日本鳗鲡就从东亚各淡水河流游向马里亚纳海沟附近,美洲鳗鲡和欧洲鳗鲡游向百慕大海域,在那里,它们最终性成熟,并根据种群的密度不同,发育成不同的性别,并在繁殖后死去,小鳗鲡苗一出生,长得和父母截然不同——它们不是细长的棍状,而是活似一片透明的柳叶,这就是柳叶鳗,柳叶鳗一边觅食,一边向东亚、北美和欧洲洄游,快要到达淡水区域的时候,它们已经变成了细长的棍状,但浑身还是透明的,这个阶段被称为玻璃鳗鲡,许多欧洲鳗鲡就在玻璃鳗鲡的阶段被人类捕捞并晒干吃掉(类似于中国人吃的小银鱼干),日本鳗鲡要幸运一些,它们顺利的回到了淡水河流,悠然的长大,直到即将返回海洋繁殖之前才会被捕捞吃掉。


干货 | 餐桌上最最常见的鱼类及吃法大全,你吃过几种(二)

以欧洲鳗鲡的玻璃鳗鲡鱼苗晒制的鳗鱼干


由于繁殖地距离淡水河流很远,绝大多数的鳗鲡鱼苗都死在了路上,能顺利长大的鳗鲡并不多,又加上人类的过度捕捞、河流的人为开发、水体的污染,这三种鳗鲡现在的生存处境都是岌岌可危,日本鳗鲡和美洲鳗鲡目前都处于濒危状态,欧洲鳗鲡更是达到了极危状态——距离灭绝仅有一步之遥。为了给子孙后代的餐桌上留下鳗鲡的身影,无论是日本还是欧洲各国都一直在研究鳗鲡的人工养殖,但很可惜的是,人工养殖状态下的鳗鲡,成活率低的吓人,而且在柳叶鳗状态下对饲料极为挑剔,目前只有日本人取得了部分成功,且成本高的吓人完全不具备商业可能性,无奈之下,人们只能从野外捕获玻璃鳗鱼鱼苗,再人工养殖成成年鳗鲡,所以目前鳗鲡的养殖还是一种半人工状态,鳗鱼饭作为一道经典美食能否留得住,尤未可知。


干货 | 餐桌上最最常见的鱼类及吃法大全,你吃过几种(二)

鳗鲡的幼苗——玻璃鳗鲡,目前人工养殖鳗鲡需要从野外捕获玻璃鳗鲡鱼苗


还有一种常被端上餐桌的鳗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海鳗,其实是康吉鳗科的星鳗(Conger myriaster)和海鳗科的海鳗(Muraenesox cinereus),这几种鳗鱼是不会在淡水中生存的,它们的繁殖-成长过程相对顺利一些,其中星鳗也可以用来制作鳗鱼饭,但是海鳗就比较难处理,因为它有很多小刺。星鳗看起来和鳗鲡很想,但鱼身两侧各有一排白色斑点,海鳗就比较好区别,它的头是尖尖的(鳗鲡和星鳗则是有点圆),嘴巴更大,牙齿也更尖锐,看起来很凶。


干货 | 餐桌上最最常见的鱼类及吃法大全,你吃过几种(二)

星鳗,注意一下身体两侧的两条白色斑点带


干货 | 餐桌上最最常见的鱼类及吃法大全,你吃过几种(二)

海鳗,注意一下它尖锐的头、张合尺度更大的嘴和尖锐的牙齿


除了这几种可以吃的鳗鱼之外,还有一种海鳝科的大型鳗鱼,一般是没人吃的,这种鱼长相非常恐怖,攻击性也很强,一般喜欢在珊瑚礁里找一个洞穴守株待兔,在一些水族馆里可以看到这种鳗鱼。


干货 | 餐桌上最最常见的鱼类及吃法大全,你吃过几种(二)

凶神恶煞的海鳝


干货 | 餐桌上最最常见的鱼类及吃法大全,你吃过几种(二)


鳗鱼的吃法很多,海鳗可以煎炸煮,但一条好的河鳗(鳗鲡)只有烤制才不算浪费,而日式的烤鳗鱼制作也是非常讲究,除了对火候的极高要求,在烤的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翻动鱼身,多次刷酱,酱料是赋予鳗鱼滋味的秘密武器,各家也都有自己的秘方,所以在鳗鱼这一节里,经典菜谱我也省略掉了,这么珍贵的鱼,还是去一家地道的日料店里品味比较好。


26.马面鲀(鲀形目-单棘鲀科-马面鲀属及革魨属)

学名:Thamnaconus modestus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hypargyreue黄鳍马面鲀;Aluterus monoceros单角革鲀

俗称:短角单棘鲀,扒皮郎,扒皮鱼,皮匠鱼,橡皮鱼,马面鱼,羊鱼,猪鱼,鸡鱼,面包鱼,白打仔,一角剥


干货 | 餐桌上最最常见的鱼类及吃法大全,你吃过几种(二)


接下来要讲的这一类鱼可有意思了,大家看了上面的图可能会觉得很陌生——这啥鱼,怎么没见过呢?诚然,这种长相奇怪的鱼好像离我们的餐桌很远,但是我要说——这种鱼,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吃过!



美味烤鱼片


没错,我们常吃的美味烤鱼片,就是这一类鱼做的,它们是:单角革鲀、绿鳍马面鲀和黄鳍马面鲀。这些马面鲀长的很奇怪,眼睛很大嘴巴很小还有一张大长脸,“马面”之名故此而来;它的头顶有一个角刺像旗杆一样飘摇,所以在有些地方,还叫它“羊鱼”或者“鸡鱼”;它们没有鱼鳞,却有一张坚韧无比、布满毛刺的鱼皮,想享用马面鲀的美味,必须要把鱼皮扒掉才可以,所以又被称为扒皮狼、剥皮郎、扒皮鱼、皮匠鱼。



正在被扒皮的单角革鲀


因为头上有刺会缠绕在渔网上,而且长的吓人,吃起来还要先剥皮,马面鱼在很长时间之内是不被渔民和食客喜欢的,即便是到了今天,新鲜的马面鱼在市场上也不是很受欢迎,流浪生活的海滨城市里,许多年轻人也不认识马面鱼,这种鱼的鲜美,也少有人知。流浪上幼儿园的时候第一次吃到马面鱼,从此欲罢不能,用它和茼蒿一起熬煮,简直是奇鲜,而且肉细嫩远超鸡肉。麻烦就在于处理鱼皮,其实掌握了技巧也很简单,就是用剪刀在鱼肛门处剪开一下,然后捏着鱼皮朝鱼头的方向撕就可以直接撕下来。从鱼嘴开始撕也可以。



两条绿鳍马面鲀,下面的一条已经被扒皮,可以看到鱼鳍和鱼尾的绿色,这是区分绿鳍马面鲀的最显着特征


马面鲀在我们国家各海域都有分布,绿鳍马面鲀尤其喜欢待在北部黄渤海水域,黄鳍马面鲀则是南方居多(而且绝对不会进入黄海渤海),单角革鲀盛产于钓鱼岛附近。七八十年代,绿鳍马面鲀的捕捞量很大,几乎快要赶上带鱼了,但是这几年已经形不成渔汛了,相反是黄鳍马面鲀的捕捞量逐年攀升。虽然捕捞量这么大,但是真正以整条鱼流入市场的很少,绝大多数都用来做烤鱼片、鱼蓉了,鱼皮被用来做明胶,甚至鞣制成皮革了。


经典菜谱:茼蒿熬马面鲀

  1. 马面鲀扒皮(方法看上边),剪掉头上的角,去肚(别扔掉鱼肝)

  2. 茼蒿摘洗干净,切成段,葱切末,干辣椒切碎

  3. 热锅爆香葱末和干辣椒,把鱼两面略微煎一下,倒入水没过鱼身

  4. 炖20分钟至汤色乳白,加入茼蒿,再加入盐和胡椒粉即可

转载声明

海鲜指南(微信公众号:seafood-guide)独家稿件。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海鲜指南一起探寻全球最好的海产品!长按二维码 即刻关注

点击下面标题可直接查看对应往期精选文章~

  • 一位资深海鲜吃货经验分享:宁吃海鲜一口,不吃走兽千头

  • 超全海鲜处理宝典,吃海鲜一定用得着

  • 140幅图!32种经典寿司用鱼生大合集

  • 世界各国都有哪些三文鱼经典吃法?

  • 8种世界名虾的经典吃法

  • 记住这40种鱼的做法,吃一年都不重样

  • 当多宝鱼不仅是多宝鱼:这些绝美菜式你一定没有见过

  • 河鲀究竟好吃在哪里?

  • 让鱼虾变得“活跃”的“鱼浮灵”到底是什么,真的会致癌吗?

  • 购买北极虾时发现黑头,质量问题还是正常现象?

  • 鱼生竟是肝癌之源?爱吃鱼生的人一定要看

  • 彭成海产总经理徐名彪:一个传统海产供应商的转型之路

  • 鲜动生活创始人侯碧生:海产行业15年,我看到了什么 ?

  • 阿拉斯加水域主要海鲜品种介绍

  • 我们吃的海鲜是如何被捕捞上来的?

  • 如何区分珍珠龙胆、龙胆、老鼠斑、老虎斑、东星斑等?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海鲜指南往期精选文章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