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子蟹没人吃、乌贼随便捡……那些年渔场的辉煌,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渔港的沧海桑田

  沈家门渔港是一个历史的记忆,也是一个文化的符号。600余年的潮起潮落,一张张黑白照片里定格的模样。从古时的小渔村到建立沈家门水寨,从清朝中期形成独特的海岛渔港景观到建国后沈家门渔港逐步形成了渔业捕捞、加工、销售和旅游等于一体的现代渔业基地。从转型到一步步成为全国最大的群众性渔港。这里有着太多的沧海桑田。

阿森摄

梭子蟹没人吃、乌贼随便捡……那些年渔场的辉煌,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梭子蟹没人吃、乌贼随便捡……那些年渔场的辉煌,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梭子蟹没人吃、乌贼随便捡……那些年渔场的辉煌,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梭子蟹没人吃、乌贼随便捡……那些年渔场的辉煌,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梭子蟹没人吃、乌贼随便捡……那些年渔场的辉煌,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梭子蟹没人吃、乌贼随便捡……那些年渔场的辉煌,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打开渔俗馆的大门,郑信根点了灯,不大的地方,记录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嵊山渔场曾经的辉煌。74岁嵊山老渔民郑信根是这里的讲解员,开了腔,便收不住话匣子……

梭子蟹没人吃、乌贼随便捡……那些年渔场的辉煌,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这是六省二市渔船集结嵊山渔港,万艘渔船,十万渔民,蓄势待发;那是捕鱼归来的千担带鱼铺满了整个码头,即便是隔着半个世纪的黑白照片,都能感受渔民打心底里的高兴;乌贼随便捡,黄鱼一毛七分钱1斤,梭子蟹是没人要吃的……  百年嵊泗渔场追忆,老渔民说起来都是沉醉的表情,因为那些辉煌,不可复制,唯有追忆。

梭子蟹没人吃、乌贼随便捡……那些年渔场的辉煌,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梭子蟹没人吃、乌贼随便捡……那些年渔场的辉煌,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梭子蟹没人吃、乌贼随便捡……那些年渔场的辉煌,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万艘渔船汇嵊山 十万渔民下渔场

  在街上只管拎牢东西 人潮会带着你前进  说起百年渔场曾经的辉煌,不得不说十万渔民汇嵊山的宏伟场景。郑信根指着档案说,当年香港文汇报、新加坡报纸都有过报道。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江苏、浙江、福建、上海、天津等六省二市都在嵊山设立了渔业指挥部,指挥生产。  尤其是每年冬季带鱼汛,嵊山渔场是东南沿海规模最大的海洋捕捞生产基地。郑信根记得,只要一刮风,所有的渔民都回到嵊山,那场景可比现在春运夸张多了,街上都是人。只要上了岸,都不用自己走,人潮会推着你往前走,渔民要做的就是拎好手里的东西不被挤掉就行。  到底有多少人?相关数据记载,1963年冬汛,来嵊山的渔船达到了16366艘,渔民108206人,最多的一年,渔民人数达到了155413人。嵊山的陆域面积仅4.22平方公里,那场面何等壮观你可以想象。  每年更是有冬汛誓师大会,舟山地委书记亲自来到嵊山开会。越剧团也以嵊山为据点进行慰问演出。小小的嵊山,本应该因为位置偏远而闭塞,却因为渔场、渔民,成了海上繁华之地。

梭子蟹没人吃、乌贼随便捡……那些年渔场的辉煌,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海面船灯五彩缤纷 天上夜空繁星点点

  一晚上一千担带鱼 那是他经历过最美的夜晚  62岁的沈士开曾是渔民,后到嵊泗多个乡镇政府工作。他16岁开始和大海打交道,如今年过半百,依然离不开大海。在他的回忆里,十八九岁时捕带鱼的那些夜晚,美得不像话。  “夜晚的洋面,不仅仅停着我们一艘船,是几百艘、几千艘,彼此之间只能看到信号灯,洋面上红黄相间、五彩缤纷。抬头看,又是星星缀满夜幕,月光皎洁无瑕。要是那时候有电影,拍出来的画面肯定漂亮。”沈士开回忆起来,仿佛眼里都带着星星。  1973年冬季带鱼汛是沈士开印象最深的,在花鸟岛背面一处海域,晚上9点多钟收网,不得了,每个网眼上都是带鱼,一眼望去,都要被满网的带鱼晃了神,白鳞如同白月光。  带鱼不同于其他鱼会上浮,它只会往下沉,那一网拉得船上20来个年轻人气喘吁吁,实在是太多太沉了。账单是沈士开去水产公司结的,将近一千担,一担一百斤,这可不得了。1970年至1979年的10年中,嵊山渔场捕获带鱼占东海区同期全部产量的67.4%,为全海区渔场之冠。带鱼也着实便宜,四指宽的带鱼一毛四分钱1斤。  “1973年的一网大黄鱼 多到至今都不知道有几斤”  黄鱼多到人跳到海里 站在鱼上如履平地,沈士开的爷爷、爸爸都是捕鱼人,于是他早早地接过父亲的棒子。 “那年头的鱼多的,说出来你们可能都不信。”沈士开点燃一支烟,细细道来,儿子听他说以前的故事,总觉得父亲喝点酒发大兴。

梭子蟹没人吃、乌贼随便捡……那些年渔场的辉煌,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梭子蟹没人吃、乌贼随便捡……那些年渔场的辉煌,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1973年的那一网鱼是沈士开捕过的最多的一次,多到他现在还是说不清这一网到底有多少大黄鱼。那次沈士开前往东海渔场捕鱼,一网上来装了整整两船,网内还有一大半多余。带不过怎么办?正好旁边有位相熟的岱山大衢船老大,就把渔网整个丢给他了,“里面的鱼你拿走,回头把网还给我就行。”沈士开对他说。  后来那位船老大将剩下的鱼又装了两船,网内还有许多,他接着送了人。所以到最后,沈士开都不知道那一网到底有多少鱼。 “那年头的鱼是真的多啊,大黄鱼、小黄鱼,一网围起来,人直接跳下海去在鱼上走,完全不会沉下去,如履平地。现在小孩子听起来,好像我们在说天书一样。”沈士开说到这儿,眼睛亮亮的。

梭子蟹没人吃、乌贼随便捡……那些年渔场的辉煌,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渔业季节明显 这个季节该是小黄鱼、鲳鱼

  鱼是有叫声的 船老大听声音就能辨别鱼种  以往,渔业的季节总是很明显的。沈士开回忆说,现在这个季节正是小黄鱼、鲳鱼丰收的季节。知道吗?鱼是有叫声的。有经验的渔老大能通过鱼的叫声分辨出海底是什么鱼。  “当然了,不同的鱼叫起来声音还不一样的,鮸鱼个头大,叫声爆发力足,黄鱼叫起来就是一层一层的。”沈士开说。到了季节,黄鱼排着队来产卵,队伍从外海一直到内海,渔民大老远就能听见它们的声音,也叫它们“叫鱼”,那叫声听起来有点“咕咕”的。“不过这也得六七十岁的人才听过了,要发出叫声,那鱼可是多得不得了,现在50多岁的人都不一定见过。”郑信根可惜地摇摇头。  顶好的红膏梭子蟹只取其膏,蟹子用来喂鱼  如今72岁的叶永祥居住在枸杞乡龙泉社区里西村靠海的半山腰,30年前,他这幢楼房是村里最好的房子,如今依旧紧挨着贻贝养殖基地,渔村味道十足。  1964年当兵,1970年退伍从事捕鱼,因为生产能力强、人缘好,叶永祥1977年便当上了船老大,开的是1号带头船,当了18年枸杞乡带头船老大。1982年的一网大黄鱼,一共1600担,叶永祥带领的两只张网船加起来都装不下。  叶永祥是枸杞乡第一个去外海捕带鱼的船老大。1975年,当时舟山一家大型渔业公司老总对叶永祥说:外海资源相当丰富,15到20个小时就能开到。叶永祥开着带头船,村里的16艘船浩浩荡荡跟上出征外海,回来带鱼大丰收,开启了嵊泗赴外海捕捞的新时代。  当时的梭子蟹是大家不爱捕的,卖得极其便宜,只是在捕带鱼的时候总会带上一些来,没办法,蟹钳咬住了网,掰又掰不开,只能一只只全敲了。都是顶好的红膏梭子蟹,渔民只吃鲜美的红膏,吃不完的就收集起来,晒成蟹膏当味精用,客人来了,切下一块,做出来的菜透骨鲜。至于如今视若珍宝的蟹子,渔民兄弟根本不爱吃,统统拿去喂了金鱼。  回想起曾经的故事,叶永祥若有所思:“我大概一辈子就是离不开大海了,孩子们住在本岛,我一年最多去个三四天,待不住。”他还在为渔民兄弟的利益奔忙着,宛如还是当年的带头船老大。  渔港的黄昏  黄昏的渔港沉浸在落日余晖中,舟船摇曳,海面闪烁着粼粼波光,渔港的黄昏是如诗如画一般的存在。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独享了一份静谧,有忙着收渔网的渔人们,有三五成群聊天的邻里街坊,有跑在渔港大道上的跑友们。港口晒着鱼鲞,空气中弥漫着海的味道,这样的生活是安逸自在的。

梭子蟹没人吃、乌贼随便捡……那些年渔场的辉煌,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梭子蟹没人吃、乌贼随便捡……那些年渔场的辉煌,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梭子蟹没人吃、乌贼随便捡……那些年渔场的辉煌,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梭子蟹没人吃、乌贼随便捡……那些年渔场的辉煌,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梭子蟹没人吃、乌贼随便捡……那些年渔场的辉煌,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梭子蟹没人吃、乌贼随便捡……那些年渔场的辉煌,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渔港的夜渔港的夕阳还未微笑着告别,渔灯点点已如星光,沉默地看着天边的云霞,心却远在汪洋。入夜后的渔港被灯光照亮,显得格外妩媚动人。走在新扩建的滨港路上,吹着沁人心脾的海风,看着热闹的渔港承载着皎洁的月光,站在港湾沉默的望着无尽的渔灯。

梭子蟹没人吃、乌贼随便捡……那些年渔场的辉煌,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梭子蟹没人吃、乌贼随便捡……那些年渔场的辉煌,我们再也回不去了梭子蟹没人吃、乌贼随便捡……那些年渔场的辉煌,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这个渔港承载了太多普陀人的记忆,看过你的古往今来,看过你的黄昏黑夜,这里就是家乡最温暖的港湾。

(文章来源:腾氏水产商务网)

帮邦水产自主开发了5款智能设备服务于水产养殖,用户可随时检测水质,通过大数据分析,智能启停增氧机,降低养殖风险。长按下方二维码即可查看产品详情!

帮邦水产向四海八荒诚招弟子!欢迎各位仙友踊跃加入!三生三世,人海茫茫。请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详情。